Tuesday, October 10, 2006

“汉子”“大丈夫”“男子汉”出处

汉子,本是古时北方少数民族对汉族男子的称呼,后用为对男子的通称,有时含贬义。汉子的另一层意思是好汉、男子汉、大丈夫,还有一层意思是丈夫。

“汉子”首见于《北齐书·列传第十五魏恺》:北齐文宣帝高洋天年间,魏恺被任命为出使陈国使的副官。后迁青州长史,可他固辞不就。宰相杨愔告诉文宣帝,文宣帝大怒,对杨愔说:“何物汉子,我与官,不肯就!明日将过,我自共语。”这里的“汉子”是指男子。

唐人段成式《庐陵官下记》记载了一个有趣的关于“汉子”的故事:唐代韦皋任四川节度使时,彭州刺史被县令秘密告状,韦皋勘知刺史冤枉。至韦皋卸任时,彭州刺史专门来到韦皋府上致谢。刺史回彭州时,那些县令都远远跑到彭州城外迎接他,告刺史状的人为首,对刺史大声说:“使君今日可以说是朱砚更加红了!”刺史笑道:“那么公便是研朱汉子啦!”意思是“我的红也是你成就的啦!”

与“汉子”意思相似的“大丈夫”一词,则比“汉子”出现要早得多。它最先见于《老子》:“大丈夫处其厚,不居其薄;处其实,不居其华。”意思是,人要想做顶天立地的大丈夫,为人就要厚道,不要刻薄;做事就要踏踏实实,不要华而不实。

以后,“大丈夫”在史书中多次出现,倒如,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载:汉高祖刘邦年轻时曾经路过咸阳,想到秦始皇,喟然叹息道:“嗟乎,大丈夫当如此也!”又《淮阴侯传》载:韩信年轻时,在老家江苏淮阴县,没事做,又没人推选他做小吏,又不能从事生产或做生意,甚至还因家贫而在南昌亭长家里寄食了几个月。后因亭长之妻厌恶他,不给他饭吃,他才不得不离开亭长家,回到家中。有一天,韩信饿着肚子跑到淮阴城河里钓鱼,有几位女人在河边洗衣服。其中有一女人看到韩信饿了,就从家里拿来饭给他吃。这样过了数十日,韩信觉得日子过得悠哉游哉。有一天,韩信高兴地对送饭的女人(称漂母,洗衣服的女人)说:“我以后一定要重重地报答您!”没想到那女人愤怒地说:“大丈夫连自己的口都糊不住,我只是可怜你而送饭给你吃,哪里指望你报答我啊!”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“漂母饭信”的故事。

“男子汉”一词出现则晚得多,二十五史中仅见于《元史·列传第八十二桂完泽》:平江路(今苏州)管军镇抚桂完泽,有一次在与敌人(金军)作战中,与妻弟金德一同被擒,被反缚于树上。敌人亮着白晃晃的刀,威逼他们投降。金德主意未定,桂完泽对他大声说:“金舅,男子汉即死,不可听贼!”金德说:“此言最是!”两人便大骂敌人。敌人被激怒了,用刀把他们俩的肚子剖开,两人英勇就义。

No comments: